深圳记录专题片拍摄制作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------ 美食的魅力还是纪录片的绝地反击?
【观点解析】2013/2/4 9:51:03阅读:
今年,一部纪录片火了,它叫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在正在进行的2012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上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又摘得金红棉奖中最具分量的“评审团大奖”。
纪录片节的“广东日”主题讲座上,该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作了题为《国际化语境下的媒体纪录片》的讲座,解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从破题到形式选择等内幕。“所有事情都是文化,手艺传承同样是文化,我曾经说过,每一个厨师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。”
演讲中,陈晓卿至少5次提及“利益最大化”,“我们老是说一味地谈挣钱这个事,显得罪恶。但是我觉得,这恰恰是现在中国的纪录片所要秉承的东西,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尽量多的观众去接受。”
陈晓卿透露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已进入调研阶段,会把视野放得更开,可能会进一些大公司拍摄,“明年1月9号开拍,预计年底播出。”
我们的饮食文化,是通过吃饭,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
“最早策划在2002年,当时在做一个美食春节节目,做完之后有想法做纪录片。选题2002年申报,2011年正式通过、立项、拿到资金。”陈晓卿说如果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在两三年前拍摄,不会是现在的样子,可能只是简单的美食纪录片,“一开始定的题目是《柴米油盐酱醋茶》,进入文案阶段才改名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”陈晓卿坦言,“在中国,我们的饮食文化,是通过吃饭,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。”在这样的斟酌之下,主题确定为“通过美食,展现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”。
即使主题确定,放些什么内容?陈晓卿说,曾经提议做《中国八大菜系》,但他自己并不同意。“菜系对菜的划分太粗暴了,制作时会陷入八大菜系的怪圈,将片子拍成一个八大菜系说明书、教科书,不会有人觉得好看。”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不以菜系为分界,开始讲述各地的美食历史。
用猎奇式的表述,选择极端化的故事,并且遵循8分钟原则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成功,自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,在网络上引发轰动,豆瓣的评分高达9.1分,超过80%的用户打满分。之后,该片于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,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,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。走国际的道路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在最初考量制作形式时,便把自身放在国际语境之下。